去年年初,我們營裡派了一位督導赴美參訪,一方面是學習,一方面是印証我們的方向有沒有問題。
期間明尼蘇達州低溫達零下 27度,在白雪皚皚的戒治中心裡,碰到一對夫妻,他們兩人都在那裡服務,擔任諮商輔導的工作,但他們自己也都是毒癮/酒癮的患者,他們雖然已經康復多年,也一把年紀了、並且還是戒治中心的咨輔員。但是、他們至今仍保持謙遜的參加 AA (一種酒癮症的支持團體)。
在聊天中;談及輔導諮商倫理的一些有關在患者與輔導間的瑣事,他們說到他們有一個女兒,也成為了毒癮/酒癮的患者,這個女兒自己經過了好一陣子,終於向外求助,第一個、很自然的、找上她的“專業的父母”,這對父母對她的回應真是可敬! 你猜他們怎麼說?
他們忍住了長年以來兩夫妻多想幫助女兒的感情,面對著女兒說:「我們好想幫助妳,真的! 但是我們沒辦法實際上幫妳,因為我們之間有那麼多的感情,這如何使我們用理性的、正確的、真理⋯⋯ 的方式來對待妳呢? 妳得去另外的地方找幫助!」
以上這段內容在往後不斷的在我腦海中縈繞,我知道、問題不是在女兒的身上,而是在輔導者能不能、捨不捨得切割自己在理性與感情間的那條深溝,若能、幫助已經產生了,若不捨、傷害已經開始了!
我的工作常會接到家屬打來詢問的電話,我一般都會把盡量把話題儘快引導到 “談疾病”,意思是,要讓家屬知道他們碰到的問題是什麼? 而不要跟家屬繞在急著要怎麼辦上面? 當然、家屬急;我是能理解的! 但我若跟著家屬的情感走,跟著急,跟著想辦法,那我也充其量成了另一個家屬了! 徒增混亂而已!
這讓我想到這兩位在美國的諮商或輔導的一段小故事,其實不斷的發生在我身上,我常面臨患者瀕臨崩潰,即將再度酗酒或吸毒的狀況,或已經開始復飲或吸毒了,感情上告訴我,快出手相救吧! 理智上卻又告訴我,要等候。經過這些年來的磨鍊,我確實已經學習到了聖經中的一段話,正好應用在這種情況,聖經歌林多前書:「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」。
我們真的要去思考,我們所做的倒底是在幫助還是在傷害呢?
于 2012/11/21 晚上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